古代的尺与尺寸的变迁

作者:佚名 来源:文章屋 2020-04-13 历史小说写作

  古代的尺汉朝的一尺大约合现在七寸半。 战国的一尺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远古时代“布指知寸,布手知尺”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秦时,一尺约23.1cm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南朝,一尺约25.8cm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裁尺,明代34.1cm,清代35cm

  中国尺度的演变,自秦汉以来,屡增无减。秦始皇统—天下度量衡时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经过各朝演变,至明代时增至32厘米,清代甚至出现了长达35.3厘米的尺。一般的古尺在一端均有—小圆孔,用于系丝绳。有的一面刻纹,有的两面都刻。正面多刻单位度标,每一度标,或以短线,或以圆点来标明。

  传世和出土的古尺,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骨尺和象牙尺为最早,分别长16.9和15.8厘米,刻十寸,每寸刻十分,说明我国在三千多年以前,长度记量就采用了先进的十进位制。

  民国二十二年 1933年 洛阳金村东周墓中曾出土过一件铜尺,正背两面无刻度,仅在一侧刻十寸,据实测尺长23.1厘米。这件铜尺后被美国人福开森购得,福开森在他写的《得周尺记》中说:“其形如西域所出之木简,一端有孔,可以系绳,分寸刻于其侧,惟第—寸有分,其余寸无之,当五寸之处,并刻交午线。”此尺后被福开森赠给金陵大学保存。

  汉尺出土较多,以种类分,有铜尺、象牙尺、石尺、木尺、骨尺、漆尺、鎏金刻花尺、铁尺等,甚至还有玉尺。出土的汉尺中,木尺数量最多,但大多数都残损不全。汉承秦制,出土的60余支汉尺长度一般在23到23.7厘米之间。其中以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银铁尺为最精,该尺长23.2厘米,正、背面各等分十寸,其中一边第三寸内为三等分,第五寸内为五等分,第七寸内为七等分,第九寸内为九等分。东汉尺形制以几何纹、鸟兽纹为代表,以纹饰分割寸格。此外还有鎏金铜尺、彩绘骨尺、龙凤纹铜尺、竹尺、木尺等,其中竹、木尺多出于新疆、甘肃、广西等地。1956年3月在长沙东郊东汉墓出土的铜尺,长23厘米;而1957年8月在长沙南门外东汉墓发现的铜尺,则长23.6厘米;1959年9月在浙江绍兴西南东汉古墓中又发现一把汉铜尺,只残留寸格五道,推算该尺长为24.08厘米。可见同—朝代,尺寸的长度也有所不同。这期间尺的形制都比较简朴,多以线纹为分、寸刻度,以圆圈为尺星,很少刻有其他纹饰。

  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明清,也均有各类尺出土或传世,其长度则各个朝代稍有不同。尺背有的阴刻花纹,有的刻铭文,不尽相同。刻线讲究者,以金银镶嵌,或以漆画之,以刀阴刻是最普遍的。特别罕见的是一件出土于南京升州路建筑工地的一口古井内的西晋象牙古尺(图1),长24.3、宽2.6、厚0.6厘米。长条形,两面刻度,均只占尺面的一半,另一半为素面。刻度的部分分五等分,每分应为一寸,以3个圈点纹分割,寸长2.3—2.5厘米不等。在第五寸左右两端五分的分度线位置,各刻一个圈点纹。个别圈点纹内残留朱砂痕迹。尺的一端有一圆形穿孔。迄今所见六朝古尺多见于墓葬,时代多为东吴至西晋间。其中有北京西晋永嘉元年华芳墓的骨尺、洛阳西郊晋墓的残骨尺、安徽南陵麻桥东吴墓的木尺和江西南昌东吴高荣墓的竹尺等。这件西晋水井出土的古尺,是六朝都城建康地区同类遗物的首次发现,对研究当时社会经济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这件六朝古尺以象牙精磨而成,推测可能是一把“官式尺”,其形制大小应具有比较典型的代表意义。 隋代以北朝旧制统一度量衡。唐承隋制,每尺长约30厘米。唐朝宫廷常以镂刻十分精美的各种牙尺和木画紫檀尺赠送给王公大臣和各国使节,流传至今的以日本正仓院所藏红、绿、白拨镂牙尺为代表。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拨镂鸟兽花卉纹象牙尺(图2)长30.25厘米,宽3厘米,厚0.55厘米。正反两面都以单线为栏,内以双线等分十格,每格为—寸 唐尺合今尺0.3公尺,即每格3厘米 。格内刻镂花、鸟等纹饰,格间和尺的周边细刻小朵海棠,精致绝伦。象牙尺两面刻镂纹样,竖式排列。正面单数方格内浅刻鸳鸯、麒麟、斑鸠、蜜蜂、花卉等纹样,均取写实方法;背面浅刻禽兽、花卉、亭台建筑纹饰,线条活泼流畅,细如毫发,显示出唐代牙雕的高度艺术水平。

  近年来出土的宋尺约10余支,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福州新店浮仓山南宋淳祐三年 1243年 黄升墓出土的刻花漆木尺。木尺长28.3厘米,宽2.6厘米,厚1.25厘米,长度较宋代官尺30.72厘米略短。通体髹黑漆,尺面中分两半,一半分刻5格,每格一寸,阴刻犀角、银锭、散板、方胜、古钱、花卉等不同花纹;另一半无划格,仅阴刻牡丹一株,纹地填彩。两面形制类同,但5小格阴刻纹饰各异。此外,较知名的还有泉州湾宋代海船第十三舱出土的量天木尺,脱水后残长20.7厘米,宽2.3厘米,左半部无刻度。右半部长13厘米,有5个刻度,每刻度平均2.6厘米。该尺以十刻度计算,全长应为26厘米。现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南京孝卫街宋墓也曾出土过一支木尺(图3),长31.4厘米,宽2.3厘米。各地出土的宋尺尺度相差甚多,经专家考证,多以31厘米为暂定之一尺标准。 近年,南京出土了一根颇具代表意义的明代木尺(图4),经测量长度为31.3厘米,与明代工部颁行的尺的长度完全一致。该尺为扁长条形,木色黝黑,正面标有刻度,包括十分之—寸、二分之一寸和寸,全长十寸,在五寸的位置加刻“×”形符号以示突出。木尺背面有“魏家琴记”四字铭文(图5),不知是使用者抑或是制造者的名字。这把木尺应为明代造船工匠实际使用的工作尺,为我们了解明代的度量制度,尤其是深入探索郑和宝船的尺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上一篇: 古代史上最有味意思 的十个名字 下一篇: 古代称谓大全